非标转标阵痛中重构版图 信托业加速布局资本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05-06

“近年来随着转型步伐加快,很多信托公司凭借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加强同业合作,加速布局资本市场。”北方地区某信托公司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多家信托公司日前披露了2024年年报,其中一些公司同步披露了信托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情况,包括证券投资信托规模增长态势等。伴随“非标转标”监管路径逐渐明确,曾经依赖非标业务的信托公司正带着破茧的阵痛,在资本市场重构业务版图。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信托公司将迎来加大参与资本市场力度的重要节点。

积极探索入市

资本市场成为不少信托公司2024年的重要布局方向,这在最新披露的信托公司年报中有所体现。例如,2024年平安信托证券投资信托业务规模超5900亿元,同比增长84%;国投泰康信托证券化业务的发行金额与单数均处于行业前列;五矿信托63.09%的信托资产投向证券市场。

“近年来,我们先后通过直接投资、基金投资等形式支持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发展,支持了几十个细分领域的数百家企业,先后投资了天兵科技、长焜科技、航景创新等项目,助力新质生产力企业创新突破。目前,公司累计实现管理规模逾50亿元。”国投泰康信托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常出现信托资金的身影。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信托持股总市值1304.88亿元。例如,“外贸信托-仁桥泽源股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季度增持苏垦农发,新进小方制药、兴福电子等个股。

作为机构投资者,信托公司主动把握金融市场投资机遇,大力开拓资产管理信托业务,信托规模保持稳健增长。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末,信托资产规模突破27万亿元,连续9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8.34万亿元,同比增长64.89%,在资金信托总规模中合计占比41.81%。

记者了解到,目前信托公司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路径包括设立资产管理信托,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标准化资产,开展标准化证券投资;提供服务信托业务,例如,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服务信托是信托公司回归本源定位的主流业务。

“目前,信托公司多以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参与资本市场,尤其是前者因其具有通道属性和较低的准入门槛,成为信托公司最主要的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伴随着监管趋严和信托行业转型压力加大,主动管理和股权投资型产品的比重正逐步提升,信托公司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将朝着专业化、主动化方向发展。

发挥信托制度优势

陕国投联合海通并购资本,与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等共同发起设立规模20亿元的陕西秦创原产业并购基金;国投泰康信托自2020年起系统性开展S基金业务,截至2024年末,共完成24笔交易,涉及17只基金,累计交易规模15亿元;昆仑信托积极参与优质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近年来,信托公司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转型已成为信托业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信托公司积极学习同业经验,在组织架构设计、绩效考核、投研体系搭建、产品货架丰富等方面进行调整,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资本市场业务运作体系。

“资本市场一直是我们重要的投资方向。积极发展和培育资本市场业务,是因为这类业务符合信托公司定位、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多年来,部分信托公司在信用逻辑、投资标的选择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前述北方地区某信托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据悉,该信托公司前几年进一步理顺组织架构,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组建了资本市场事业部。

在与多位信托公司人士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信托工具的制度优势和灵活性均是绕不开的话题。

昆仑信托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矫德峰表示:“产品设计的灵活性、跨市场资源整合和风险隔离的制度优势,使得信托工具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金融机构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依托信托制度的架构设计,我们可以精准匹配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

同样,在曾刚看来,信托工具具备的这些优势,使其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独特的资产连接器和风险隔离器角色,难以被其他金融工具完全替代。

事实上,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以支持资本市场稳健发展一直是市场关注的话题。中央金融办和中国证监会此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这为信托公司参与资本市场提供了政策指引,同时相关政策鼓励信托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战略项目等,以服务实体经济。

激烈竞争下的能力补课

尽管转型成效已经显现,但信托公司在参与资本市场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坦率地说,相较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而言,信托公司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具有一定劣势,例如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的投资能力相对欠缺。建立完善的标品投资体系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北方地区某信托公司战略研发部总经理说。

矫德峰表示,信托产品通常设有固定存续期,而优质的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往往需要长期布局,加之传统信托客户普遍具有偏好短期投资收益的思维特性,导致资金端与资产端的需求难以精准匹配。

另外,多位受访人士坦言,部分业务面临“三类股东”障碍。前述国投泰康信托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IPO退出往往是股权投资信托计划实现退出的首选项。但信托计划作为“三类股东”之一,是否可以持有拟IPO企业股权,尚未有政策予以支持。同时,信托公司通过信托计划开展股权投资通常无直投模式,通过基金投资又可能丧失部分主动管理能力,总体上难以提升资管业务水平。

“总体来看,当前信托业投资大多投向固收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占比较小。”曾刚说,未来信托公司需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建设,提升风控与投研水平,并逐步引导客户转变理念,以真正投身资本市场的专业化发展。

在矫德峰看来,信托公司一方面应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加大在资本市场研究方面的资源投入,引进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外部专业机构的战略合作,借助其专业投研能力提升信托资金的运用效率,实现能力互补。此外,要加强对监管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常态化的政策解读机制,确保业务合规开展,及时调整业务方向以适应政策变化。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布2025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其中包括2025年重新修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制定《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北京相关部门2024年末明确北京辖内信托公司可以将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不动产设立不动产信托;近期,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在北京辖区再迎东风……受访人士普遍表示,一系列利好消息陆续释放,信托公司料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从非标业务收缩到标品投资开始盛行,信托公司经历着凤凰涅槃式的转型。尽管期限不匹配、投资能力不高等短板仍待补齐,但信托独特的制度优势已在资本市场展现出新的价值。当业务逐渐回归本源,当产品转向差异化服务,信托业正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是简单的资金中介,而是实体经济的资本连接器、财富管理的制度赋能者。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