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郑重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11月3日,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提交这一自主贡献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将从相对减排转向全经济范围的绝对减排,也为我国“十五五”时期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
中国新自主贡献目标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新一轮国家自主减排目标的提出,其含义已经远超气候治理本身。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的决策是全球气候领导力的“定盘星”。当全球气候治理陷入困境,世界正迫切需要坚定、可靠的行动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坚定地稳步推进“双碳”目标。这不仅是对《巴黎协定》承诺的坚实履行,更是在填补全球气候领导力的缺失,为陷入僵局的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了关键确定性。于国内发展而言,在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已写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而且中国已经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受益。温室气体减排不再是外部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演进轨迹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的气候治理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从单一的碳排放强度控制转向绝对总量减排,从重点行业突破转向全经济领域、全产业链纵深推进,从二氧化碳管控拓展到所有温室气体类型的系统治理,从单纯的碳源管理升级到碳源与碳汇并重的综合调控。
新自主贡献目标对农业意味着什么
从历史视角来看,我国农业部门为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每万美元6.90吨,是美国的26%、西欧的36%、巴西的15%、印度的48%、全球平均水平的42%。此外,相比2005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了77.98%,下降幅度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以及全球平均水平。在新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下农业领域统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定位转变:从自主行动到约束性要求。农业正从过去相对自主的减排领域,被正式纳入具有约束力的减排体系。这意味着农业部门的减排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其减排行动将从过去的“鼓励性措施”转变为“约束性要求”。
第二,责任加重:农业是非二温室气体的管控核心。作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农业活动的排放约占全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4%,其中农业甲烷占总甲烷净排放的40%,农业氧化亚氮占总氧化亚氮的比重为45%。这凸显农业在全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中的关键地位。
第三,实践前沿:碳源碳汇双重管理的模式创新。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具备“源”和“汇”的双重属性,2005年以来,中国农地碳汇的增幅远大于农业碳排放的增幅,这使得它成为实践碳源碳汇综合管理的理想领域。
在新自主贡献减排目标框架下,农业减排固碳将成为农业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一,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目标相契合。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意味着在种植和养殖环节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升土壤有机质、优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还能推动农产品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方向升级,更好地适应我国居民饮食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第二,与构建健康、稳定、有韧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相协调。一方面,农业减排固碳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推行生态农田建设与保护性耕作,有助于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强化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增施有机肥、推广农林复合模式等固碳措施,可有效提升土壤健康水平,增强系统蓄水抗旱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农业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性与恢复力,构建一个具有气候和生态恢复韧性的农业生产系统。
第三,与农业生态价值实现及农民增收目标相统一。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2021年,中国农地生态系统贡献了1.06亿吨碳汇,仅次于林地,且增速可观,是我国温室气体吸收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碳汇可通过产品碳标签、碳交易等机制,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新自主贡献减排目标框架下,农业部门应该怎么做
第一,进一步提升农业减排固碳在现有政策体系中的分量。《“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幅降低主要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持续增强农业减排固碳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新的自主贡献目标下,应在“十五五”规划、中央一号文件等关键政策中,进一步强化农业减排固碳的约束性导向,设立具体、可考核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同时,在政策设计中应更加注重统筹农业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以及膳食结构转型等多重目标,增强政策协同性,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构建精准的监测与溯源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监测平台,融合遥感、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碳排放与碳汇进行量化。推行农产品碳标签制度,以畜产品、茶叶等特定品类为抓手,参照国家与地方标准,采用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式,为低碳农产品建立可追溯、可认证的数字身份证,为市场交易与政策扶持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第三,积极培育与拓展农业碳汇市场。在新的绝对量减排目标下,农业碳汇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领域。开发适用于农业的碳普惠方法学,将生态耕作、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实践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项目。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探索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茶园碳汇贷款等创新金融工具,并推动农业碳汇纳入全国自愿减排市场,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第四,完善以减排固碳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财政、金融政策精准聚焦农业减排固碳领域,对符合条件的生态农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与贴息激励;增强涉农绿色信贷的政府性担保支持力度,有效激发金融机构放贷意愿。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农业供应链提供“再贷款+贴息”等组合型优惠融资,增加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金融赋能”的良性循环体系。
- 新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下农业大有可为2025-11-10
- 《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2025-11-10
- 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2025-11-06
- 构建深度脱碳体系,破解钢铁行业转型困境2025-11-06
-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2025-11-03
- 深圳福田区联合转转集团开启“绿色时尚生活季” 打造循环经济实践新标杆2025-10-30
- 最新推荐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