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展(5.130, 0.00, 0.00%)作为西南地区主要的头部房企之一,2019年全口径销售额达到1012.37亿元,突破千亿规模,位列行业第33位。自2015年上市以来蓝光的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达到54%,不过,快速增长期只有2017年和2018年,2019年后劲不足,同比增速仅18.7%,这还是在销售均价同比下降13.12%情况下的销售成绩。
今年来,受疫情影响,2020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1亿元,同比减少7.9%,归母净利润5.1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主要系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1.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06亿元大幅增加。
实际上,蓝光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其一,是多元化布局。自2015年以来蓝光发展谋求的多元化迟迟未能成形,就连商业地产类营收占比也逐年下降,而住宅及配套相关营收则由2015年61.6%升至2019年的83%。由于业务类型的逐渐单一化,导致蓝光发展迟迟未能真正走出成渝地区,截止去年底,公司在成渝地区的营收占比依然近5成。而此前在成渝地区的销售占比甚至超过60%,2018/2019年有所好转,这一改变反应在营收上预计可能在2020年或2021年。

其二,是土储瓶颈。尽管蓝光发展2019年新增土储建筑面积约1121万方,拿地金额同比增长45.6%达到357.7亿元,但截至期末总计土储货值约2700亿元,仅能满足未来两年左右的销售。若考虑部分销售预期并不好的项目,蓝光发展要想实现客观的销售增速,持续拿地是必不可少的,可供观摩选择的空间相对更小。
不过,2020年公司计划土地投资额度控制在400亿元以内,预计蓝光发展将保持当前的紧平衡状态,销售增速超预期的概率不大。
但自从换了总裁,蓝光发展变了!
去年12月,蓝光聘任原华润高级副总裁迟峰为公司新任总裁,迟峰号称是华润开拓华东市场的功臣,深耕华东多年。且在2019年期间,蓝光发展在上海举行了新总部入驻仪式,形成“上海+成都”双总部战略,上海及华东成为了蓝光走出成渝的主要支撑点。

迟峰认为,蓝光发展的土地储备需要进一步提升,并且过去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而迟峰也用真金白银在市场增持公司股票的方式来表达对于蓝光“东进”战略的支持,5月6日至5月7日,迟峰买入蓝光市值达到1010.37,成本约在5.6元附近,截止发稿已浮亏8%左右。
蓝光全国化布局昭然若揭。
今年一季度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蓝光发展依然新增10个项目,新增土储计容建面98.9万平方米。其中在3月份就新增7幅土地项目,拿地节奏开始在近期提速,而4月新增9个项目,土地面积885.99亩,较3月拿地面积393.01亩增加125.44%。
从区域来看,4月份蓝光发展取得的项目分别在在南京、常州、南海、盐城、南阳、长沙、襄阳、桐乡、阜阳等华东、华中地区。3/4月合计土地成交价款达100亿元,2个月拿地接近全年预算的四分之一。
可融资有点跟不上趟儿。
相较于3/4月大额度的拿地支出,蓝光发展今年来在债券市场的融资仅有3次,约合人民币27亿元人民币,且融资成本与去年几乎处在同一水平。

而在此期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央行先后放水救市稳经济。克而瑞数据显示,3月发债最高的企业为世茂房地产,发行了3笔共70亿元的公司债,融资成本均在4%以下,中海发行的3笔共计10亿美元境外优先票据,利率水平仅在3%左右。在今年以来的几个月中,房企海外发行美元债的平均成本在6%左右,而在境内发行债券的平均成本在3%左右,且在2、3月份明显下降,境内外的宽松环境确实改善了房企的融资成本。

相比之下,蓝光发展在3月发行的美元债利率达到9%确实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在四月份融资成本下降的背景下,中期票据融资成本依然保持在7.2%的水平,远高于行业境内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背后是蓝光转差的财务状况。
截止今年1季度期末,公司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至49.3%,而净负债率则较上年末提高13.5个百分点至93%,杠杆率有所上升,这是公司自2016年以来杠杆率以来的首次大幅度反弹。
在手货币资金260.4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现金短债比为1.12,仅能覆盖短期债务,加上今年销售较去年同期明显下滑,整体资金情况较去年底更紧张了。
事实上,蓝光发展近几年的融资成本一直处在高水平,2019年整体平均融资成本达到8.65%,而2018年为7.5%。
- “表外输血”被问询 房企藏了多少隐形负债2020-06-11
- 祥生地产欲赴港上市:重仓三四线销售增速滑落 融资过半依赖信托2020-06-11
- 房企加大推盘力度 楼市成交逐渐复苏2020-06-10
- 部分城市存在炒房现象 多地严控楼市2020-06-10
- 拒绝做“房地产加工厂”什么才是海南的王牌2020-06-10
- 千亿房企账面现金仅24亿 祥生控股亟待募资“解渴”2020-06-09